作为一名蚌埠市政协委员,我撰写的提案多次被选为市政协重点提案,并获评优秀提案。我把写提案的心得总结成三句话:“杞人忧天”找问题,“落地生根”提建议,“家国情怀”育动力。
“杞人忧天”:问题从哪儿来?
古人说:“位卑未敢忘忧国。”我们政协委员更要有“杞人忧天”的思维,主动“找问题”。
接“天线”——写好“命题作文”。每年政协和九三学社的选题通知就是我们写好命题作文的重要指南。2024年,我参与了市政协“传承弘扬大禹文化”重点调研,跑遍蚌埠和四川的大禹文化遗迹遗址,深入大禹文化旅游建设现场,了解到建设中的问题和经验。2025年1月的蚌埠市政协会议上,我根据调研撰写的《关于建设大禹文化品牌赋能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建议》被采纳,还在联组会上发言,得到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肯定。
挖“专业”——把本职工作转化为建言资源。专业研究是座富矿,挖一挖总有惊喜和希望,这是我把本职工作变成建言资源的心得。作为艺术学院老师,教书育人不局限于课堂:把大禹民间神话编成教学案例融入影视专业;带学生研发蚌埠文旅智慧地图,发现数字文旅短板;申报文化科技智能服务课题,意识到蚌埠缺乏文化科技支撑。于是,我撰写了《关于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》,成为市委书记领衔督办的重点提案。
盯“身边”——从日常生活里发现“大问题”。政协委员得有双“火眼金睛”。前年春节带外孙买年货,看到一款食品包装图案像“抽水马桶”,孩子觉得好玩。作为艺术专业老师,我写成《警惕低俗食品标签标识危害儿童身心健康》的建议,该建议被省政协采用。
“落地生根”:建议如何提得准?
建议、提案不能光“挑毛病”,更要“开药方”。
换位思考——设身处地想“如果我是决策者会怎么做?”。比如《关于建设大禹文化品牌赋能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建议》,我先自己试了试:收集整理大禹民间传说建数据库,拍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录片,研发文旅智慧地图,发明全景图像融合系统,设计中国爱情非遗文旅小镇……个人力量有限,但从信息数据、文化科技、文化旅游等“小切口”着手,用实践证明了可行性。
借鉴经验——外地做法能为我所用吗?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15年前,云南腾冲开发银杏村,没花大钱招商,而是请作家、摄影师来采风,靠“口碑营销”做成网红景点。我把这个案例写进建议,希望蚌埠文旅也能“自力更生”。
我那次受邀到云南保山采风时,银杏村还是个无名小村。2008年当地旅游开发兴起,采用文化合作社模式,规划指导景区建设,村民自己开农家乐,联合保山市文联邀请省内外作家、摄影家、音乐家采风。几年后,银杏村成了边地秋季热门景点,证明该策略以小投入换来了好效果。
算好成本——建设需要花多少钱?提建议要大处着眼、小处着手,追求“四两拨千斤”。比如《关于建设大禹文化品牌赋能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建议》里,“阐释历史价值、时代价值、世界价值”“征集或设计宣传标语”这些建议,可以通过智库、社科项目等来实现;“建城市文化新地标、打造形象标识体系”等建议,操作得当“低成本”就能落地。提建议得算清成本账,要切实可行。
家国情怀:动力从哪里来?
有家国情怀,才能培育建言献策的内生动力。
责任感——家乡的事,就是自己的事!爱岗敬业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本职工作,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。这种责任感不仅蕴含着主动思考、积极优化的内在要求,还会激发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,这是我们建言献策最强大的内生动力。
就拿我来说,我的所有努力都以大禹文化品牌建设为己任,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责任感——我是蚌埠人,得为家乡干点事。所以,每次看到建议提案被采纳,就像自己种的树开了花结了果。这种成就感,比发论文还痛快!
荣誉感——为九三学社添光彩!立足本职建功立业、为组织争光添彩,是每一位九三学社社员应有的担当。作为社员,我始终将个人履职与九三学社的发展紧密相连,以提案建议被采纳落实为荣,以实际行动为多党合作事业添薪助力。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驱动下,我积极完成九三学社蚌埠市委安排给我的课题调研,认真撰写契合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建议提案,竭尽所能为九三学社增光添彩!
使命感——蚌埠好,大家才会更加好!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往往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与执行力。使命感是连接个人抱负与时代需求的纽带,是将平凡工作转化为历史贡献的催化剂。真正的使命感源于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。当我们认识到自身努力与民族复兴、文明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时,我们的工作便升华为事业,职业便转化为天职。这种使命感的觉醒带来的是持续的内在驱动力,使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韧性,在遭遇挫折时不忘初心,在思考对策时迸发灵感。范仲淹说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今天的蚌埠正在爬坡过坎,我们多提一条“金点子”,城市就多一份竞争力,大家才会获得更多幸福感。这份参与创造历史的使命感,才是我们建言献策最持久的强大动力。
撰写提案、建言献策不是“纸上谈兵”,而是用脚丈量,用心思考,用情书写。让我们以“杞人忧天”的自觉、“落地生根”的韧劲,还有那份刻进骨子里的家国情怀,共同书写蚌埠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!
(转载自“江淮时报”微信公众号)